首页 海上风电 “海上风电抢装大潮落幕之后”系列调查之三产业链:从膨胀到洗牌

“海上风电抢装大潮落幕之后”系列调查之三产业链:从膨胀到洗牌

镜头一

1月13日,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江苏道达风电设备科技公司。国内载重量最大的4000吨龙门吊和600吨大型塔吊无声伫立在海边。不远处的专用码头上,自主设计制造的风机基础安装船停泊已久。

镜头二

1月14日,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射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海上风机制造车间仅摆放着几台风机部件,几名员工调试着刚刚到货的“轮毂拧紧机器人”。

1月12日至14日,记者自南通出发,一路向北。从通州湾、如东到射阳,沿途看到不少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与道达、远景十分相似,处于暂时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生产一线或者已停歇数月,工人早已放假,或者临时改为生产陆上风机和其他海工装备。

时间回溯至数月之前,很多企业则是另一番场景。抢装大潮落幕之后,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所受冲击最为显著。不过两三年,在短期集中的大量订单刺激下迅猛膨胀的产业链,随即迅速冷却,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通俗地说,被政策催熟的众多企业,将要重新经历淬炼的历程。

迅速冷却的产业链

产业链的迅速冷却,早在2020年就已出现迹象,去年下半年日益明显。

2020年10月末,记者在广东阳江采访,三峡新能源阳江项目公司负责人即告知,部分钢结构企业已很难接到第二年的海上风机配套订单。2021年7月下旬,记者采访大丰风电产业园,江苏金风公司副总杨军坦言,大丰港区的海上风机制造部门8月将放假。当年10月下旬,记者看到,位于如东的江苏海装风电生产车间只留下了少数工人生产陆上风机。金风与海装等国内海上风机龙头企业尚且如此,其他装备企业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境遇可以想象。一言以蔽之,大量产能已闲置。短者数月,长者已达半年以上。

抢装潮期间,江苏海上风电装备企业获得了大批订单,刺激产能大幅扩张。由于配件紧缺、施工力量紧张、租船价格上涨,为了满足需求,产业链各环节都不惜代价缩短生产时间、加快速度,以求在2021年底前“过关”。射阳远景助理基地负责人张文龙告诉记者,前两年,射阳基地单台海上主机的最快组装时间,从48小时缩短为9小时。道达风电去年曾临时增加工人,日夜两班投产。

如今大潮已退,2022年的海上风电装备订单尚未出现,各家企业迅速膨胀的产能显然大幅过剩。著名新能源专家李俊峰直言,目前国内的海上风电产业已经进入新一轮洗牌阶段,很多企业为了短期收益盲目扩产,必须为自己的冲动买单。

降本之争日益激烈

洗牌,实际上是市场供求两端重新平衡的过程。面对趋于平价上网的海上风电业全新市场环境,新一轮洗牌的核心竞争要素无疑是降本,装备的技术创新则是降本的关键。

国内海上风电发展之初,政策补贴丰厚,利润空间较大。为了迅速上马,多数装备企业直接由国外引进技术,企业之间主要是规模化竞争。如今补贴已退出,订单锐减,价格大幅下降,我省开发条件较好的近海区域资源利用已趋饱和。专家分析,欲实现我省标杆电价(度电0.391元)条件下的平价上网,海上风机主机的行业平均报价不能高于4500元/千瓦。据记者了解,目前我省企业最新的报价仅约3000元,而2020年前曾高达万元。种种最新“利空因素”之下,众多企业不得不走出舒适区,投入大型化、高效和深远海装备的开发。

我省风机龙头远景能源最近公布了“Model Y”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保证了生产设备的可扩展能力,可以应对国内外海上各类风速与海况的复杂应用场景,灵活配置解决方案,降低成本。国内几大风机巨头都已经或即将推出面向远海的大兆瓦级海上主机。如:远景的10兆瓦,明阳智能的11兆瓦,东方电气的13兆瓦。上海电气研发了半直驱海上风机,金风海上6S产品平台早已通过了“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能力”测试。这些创新均将推动发电效率提高、成本下降。

“一步式安装船”是道达风电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公司董秘甄红彬向记者介绍:“我们的技术是一整套系统的,每个环节都是自有专利,别的公司没法模仿。”道达早在2008年就开始研发海上风电安装技术,其复合筒型基础打桩深度浅,降低了安装成本。“海上风机安装陆地化”新工艺,可将95%以上的海上风机安装调试工作转移到工况更稳定、成本更低的陆地上,最后用“一步式安装船”完成。甄红彬告知,此技术相比传统安装降低成本15%至20%,效率成倍提高。龙源振华也开发了自有专利的“龙源振华六号”施工船,采用下浮自升式平台,能够在淤泥层较深的海域施工,单船造价逾6亿元。

对于整机商来说,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能力往往会成为影响产能和交付的“阿喀琉斯之踵”。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自我配套,将是海上风电装备企业未来竞争的另一个新领域。远景不仅投建叶片厂实现叶片自给,还斥资独立研发适于海上工况的新型叶片,并计划建造临港工厂弥补运输能力的不足。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院院长戚海峰认为,未来国内海上风电市场的竞争,其一体现为传统的价格战,各家企业通过降本增效,不断降低报价;其二是通过技术研发形成独有的优势,未来强强联合。两者相互关联,但自主技术创将成为竞争主线。

集群化发展亟待政策引导

产业链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是海上风电装备业加速降本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对于风电装备制造基础较为雄厚、海上风电开发规模全国居首的我省而言,尤其如此。但是,科学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需要政策的有效引导。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如东小洋口港、射阳港为中心的两大“风电母港”产业园区。两家园区在近几年的抢装大潮中都经历了起伏,目前都正在调整产业布局,补强产业链。如东风电母港产业园刚刚引进了东方电气,这家大型能源装备央企与三峡集团联合成了“东方三峡”落户园区。据记者了解,自2017年以来,园区新能源产业累计开票销售406.49亿元,税收18.35亿元,几乎每年翻一番。海上风电施工运维母港、新能源大件出口港基本成型。园区负责人坦言,重点引入头部企业,暂不考虑中小企业,是为了引进并整合从整机、部件到运维的产业链各环节,构建闭环生态圈,引导射阳海上风电产业向高端装备延伸。然而,省内外不少地方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区,依然重招商、重规模,不重产业链、不重创新能力。

2022年初刚刚公布的我省265万千瓦海上风电竞争性配置项目,也透露出了政策的变化。据中标企业反映,省发改委通过得分点的设置,鼓励以联合体的形式投标,鼓励本土企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参与,以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实现装备降本、开发效益最大化。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的“风电母港”产业园区,从设计、融资到制造、物流,再到成本控制、运维、保险等,商业化机制还远未成熟,市场调控能力相对薄弱。但另一方面,作为脱离政策扶持不久的新能源产业,仅仅依靠产业自我调节,又很难在市场新格局下迅速增强竞争力。面向我省市场的装备企业必须走精细化发展之路。母港、园区与企业资源的整合,高水平全产业链的打造,亟须省市县各级政府全新布局和规划引导,去补贴背景下全新政策的扶持。

来源:江苏经济报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