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国内海上风电高速发展的这三年,直接推动产业从7.5GW(2020年三季度数据)装机规模增长到32GW,超过全球海上风电50%份额。产业急速扩容的同时,作为中流砥柱的中国风电整机商也在一次次技术突破下,推动海上风机设备在功率、造价、批量应用上全面跃迁。
设备突破的下一步,产业面临的是对配套装备、技术协同、降本提质更高追求的全面升级。此时,作为高端制造业的海上风电突破单一产业边界,探索资源高效优化配置,打造协同发展生态,方能凸显更大价值。在日前召开的“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上,这一发展理念再次得到认可和验证。
国内海上风电产业集群相继落地
正是在装机快速增长和度电成本持续降低下,我国海上风电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转型阶段。此时充分发挥以海上风电为牵引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效应,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低碳发展的强劲驱动。
“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了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围绕这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区域,全国大大小小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相继规划建设。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梳理,截至2023年11月底,国内沿海省区市已有约17个大型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落地。其中,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北部湾风电零碳产业基地、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均打出2030年千亿元年产值目标。再加上部分基地目前已落实的阶段性产值数据,国内海上风电大型产业基地总产值已逼近万亿水平。
同时,从上述梳理内容可以看出,当前多数大型化集群均以装备制造为牵引,加快向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集群方向发展。如蓬莱的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产业园区,园区分列重装港区、主机及大部件制造区、风电母港综合服务区、配套产业园区四个板块,是山东省内第一家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园区;位于福清的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该园区是国内建设较早的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设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作为粤东海上风电基地主阵地的“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也正在加快打造全球首个集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制造、检测认证“四个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风电产业集群。集群聚合金风科技、德力佳、中车永济、中材叶片、洛阳轴承等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后期,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也将以海上风电母港为支点,以海上风电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融合发展为保障,全力推动2030年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的全球领先目标。
全球首个,为什么是汕头?
其实,从国内十几个大型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基地仍然以装备制造为主,相关的科技研发、检测认证、技能培训,以及融合发展体系等对产业链协同起到重大促进作用的配套环节,仍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部署。
但汕头可以说是全球首个在一个产业园区,聚集20MW级风电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全产业链制造企业,以及检验检测实验室、大型科研装置、风电培训中心的完整产业链。
为什么是汕头?原因来自于多方面。
汕头海上风电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域海域风速达9-10米/秒,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800小时以上。《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在汕头布局3535万千瓦风电规划装机容量,约占全省的53%,为汕头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且,大力发展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一方面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另一方面,也是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汕头,赋能工业绿色转型,构建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不二之选。
借助资源优势和工业积淀,当地也正全力打造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驱动的“汕头模式”,给全世界海上风电产业发展,以及能源经济转型打出一个样板和示范。
2017年,电气风电风电制造基地落地汕头,2023年6月,实现首台16MW风电机组下线;2023年2月,金风科技携大型风机实验检测、海工装备一体化、海陆风电教育培训资质能力正式投入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为汕头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再填重要一级。
随着海上风电大容量机型的迭代加快,设备的技术和质量风险除了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技术沉淀来验证外,作为高端工业制造业本身,风电更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来完整产业链构建和输出能力。
针对此需求,11月29日,“40MW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在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同期揭幕,以国际最大、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机组地面传动系统试验研究平台为汕头乃至全国的风电机组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而且,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下,开发更加多元化“风电+”也是未来重要的模式。破除单一风电界限,积极构建以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绿电-绿氢-绿氨,以及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能源枢纽等下游产业链,既可以补充产业集群的配置,又能进一步提升资源转化效率,为清洁电力提供消纳保障。
当前,大唐汕头“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也正在有序落实中,再加上海上风电集中送出工程规划、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落户,以及临海试验基地等前瞻性工程的加持下,汕头开启了海上风电产业升级的全新路径。
海上风电升级
世界工业发展实践表明,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基地化发展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
海上风电的基地化发展则是以资源开发为支撑,以跨界协同创新为驱动、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产城结合的新型模式。其包含了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以及海工、渔业等其他产业,是海上风电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共同体,是一个完成的生态系统。
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上有专家强调指出,集群化海上风电基地能否顺利推进,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还在于政府和企业共创联合开发、责任共担的创新商业模式。在上述创新模式中,政府对产业园定位进行把控,链长发挥产业引领和技术创新作用,合力对产业基地形成科研资源、资金投入,以及责任义务上的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三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有成熟完善的海上风电产业链条,海上风电整机、叶片、塔筒、海缆等企业已开启国际市场先行。海上风电基地化建设,以及依托重要港口输出能力,将进一步打造国内风电企业出海优势,释放中国风电“走出去”的巨大潜力。
与之相呼应的是,汕头正在加快推进的广澳港区三期工程风电码头,将打造集施工建设、运维、出口为一体的全功能海上风电母港,未来将成为面向全球的海上风电装备及服务出口、运维、施工建设基地“桥头堡”。
海上风电基地化既是海上风电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载体。自平价以来,国家发布的多个风电相关政策都提到“稳妥推进海上风电”,笔者理解,“稳妥”的底层逻辑是,在海上风电健康发展的同时,多方面探索可持续、高增长的发展路径和保障。
很明显,十几大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当下,“稳妥”已从纸上落实到现实,海上风电产业持续升级之路已然开启。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作者:冉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