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沙扒海域,国内首个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华电阳江青洲三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目前正进行风机吊装。这是国内首个在水深35米—50米深水区建设的海上风电场。阳江海上风电开发已率先实现从近海浅水区向近海深水区突破。
绿色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进入大规模开发、高质量跃升发展的新阶段。广东“十四五”保障能源供给和安全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大力加快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全力保障电力可靠供应,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
清洁低碳转型更快
7月1日早上,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网公司调控中心主任徐迁来到办公室,打开生产数据系统平台,高兴地发现,今年上半年输气量较2020年同比增长76%,创历史新高。
据广东省网介绍,截至6月30日,已建成天然气管道1550公里,途经广东21个市,50个县区,已基本建成以珠三角为中心、横跨粤东西北的“全省一张网”,形成以海气、西气东输二线、进口LNG等多气源互补供气格局。天然气省级管网自投产以来,向广东省累计供气超过41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煤534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亿吨,植树5.83亿棵,为广东省低碳、环保、快速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成为广东省清洁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排头兵。
数据显示,2020年,珠三角地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2.9%。深圳全年灰霾日仅3天,达到1988年以来最优水平。碧水蓝天的背后,绿色能源支撑作用明显。
截至2020年底,广东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6089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1614万千瓦,气电装机2838万千瓦,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1637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478亿立方/年,建成天然气主干管网3630公里,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4座,充电站约3450座,高速公路快充站354座,公用充电桩约15万个;2020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约4300亿元。广东能源消费结构正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供给能力更强
今年上半年,广东用电负荷需求、电量增长双双超出预期。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电力电量增长的主导力量。1—4月,大湾区九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去年增长近三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电需求持续旺盛,合计拉动增长27.5个百分点。5月以来,广东用电量同比过去两年平均增长了15.7%,5月22日,广东统调最高负荷需求达1.33亿千瓦,比历史最高负荷高出600万千瓦。
受持续高温、局部地区负荷增长远超预期等情况影响,个别尖峰时刻出现了供应紧张甚至不足的情况,部分地区实施了有序用电。
然而这样的情况很快就得到了缓解。南方电网发挥了区域资源平台优化配置作用,内外挖潜,通过灵活调剂省间余缺,挖掘广东省内发电机组潜力,开展市场化交易等手段,有力保障了广东电力有序供应。
在广东,一批新兴产业公司,在供需两旺的形势下,实现了“错峰不减产”。超视堺国际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电力部负责人杨泰忠告诉记者,广州供电局为企业提供了空调节能策略,在光伏发电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让用电可以更节能,“地方政府和供电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保供电,确保企业稳定生产,公司对完成今年的经营指标很有信心。”
6月5日起,广东没有再安排有序用电。随着汛期到来水电出力增加,6月中下旬,广东电力供应紧张形势缓解。
南方电网表示,广东目标网架重点工程建设正加快推进,构建容量充足、结构清晰、运行高效、事故可控的主网架结构。2025年前,该公司还将大力支持新能源接入,具备支撑新能源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接入消纳能力。
新能源产业链更完备
今年3月,在广东珠海三角岛桂山二期风电场,由广东电网自主研制的8兆瓦级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一体化测试平台正式投运,将有力支持广东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规模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5月底,国内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最高可抗17级台风的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在明阳智能阳江基地装配下线。此前,阳江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均是固定式海上风机装备。该款抗台风级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的下线,对国内风电开发走向深远海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广阔,规模化开发利用海上风电是广东省新增电源的重要抓手。广东海风资源丰富,具备打造海上风电优势产业集群、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目标、率先推进海上风电平价示范开发的优势条件。”中国能建广东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彭雪平指出。
今年以来,广东能源建设项目进度不断加快,1—5月能源领域投资进度为51.7%,其中海上风电完成投资252亿元,电网工程完成173亿元。
现在在广东,集中了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清洁能源产学研用各个环节。2020年,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约4300亿元。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提升,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高效太阳能电池和集热器、氢燃料电池电堆等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用、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网建设位居全国前列,自主品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然气水合物连创试采纪录。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核电、海上风电、太阳能、氢能产业方面产生了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形成了骨干企业带动、重大项目支撑、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广东要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原则。”中国能建广东院副总工程师范永春建议,对我省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海上风电、先进核电和太阳能,要重点对标价值链高端补齐短板,推动做大做强;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且我省已初具先发优势的氢能和储能,要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核心部分,形成未来竞争优势产业;对生物质能、波浪能、天然气水合物,现阶段重点实施示范推进工程。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