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上风电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报告:以海上风电为核心推动能源转型,发挥科创优势破局生态超载困境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报告:以海上风电为核心推动能源转型,发挥科创优势破局生态超载困境

11月7日至11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与生态系统治理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中国科协生态环境联合体、中国林学会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治理智库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经济总量、占地面积等指标已与世界一流湾区水平相当,但在生态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方面差距较为明显,目前主要存在能源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比例较低,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或超过上限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粤港澳大湾区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强劲。2019年,广东全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达3000亿元,全国排名第二,近5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5%,其中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营业收入主要来自广州、深圳。

因此,《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优势,建设引领全国、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下导致的生态超载问题,促进实现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以海上风电为核心推动能源转型

作为我国产业聚集带和能源、电力消费负荷中心,《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能源发展整体呈现清洁能源比例低、能源结构不低碳的特点,能源供应结构中煤炭、石油的占比之和超过50%,远高于国际三大湾区。

数据显示,2017年大湾区煤炭能源消费量达6094万吨,发电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2017年电力总装机容量5232万千瓦,其中煤电2603万千瓦,占比约50%。

在清洁能源领域,《报告》表示,目前核电是粤港澳大湾区省内外购绿电和香港、澳门供电的主要保障,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相对不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不足7%,未来能源结构调整空间较大。

与国际三大湾区相比,旧金山湾区到2020年实现零垃圾填埋、50%的绿色出行方式和100%的清洁能源。东京湾区则计划到2030年能源消耗总量比2000年减少30%,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从6%增至约20%,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000MW(即100万千瓦)。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绍晴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广东能源结构正按照“煤炭—天然气—清洁能源”三个阶段进行优化调整,“我们正逐步从煤炭过渡到天然气,短期内天然气使用量会过渡性上升,但最终发展方向还是要通过提升本地产能以及平衡外部输送渠道等方式,使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供应逐步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

《报告》指出,从湾区资源禀赋、能源安全、产业基础来看,发展海上风电是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

南方电网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广东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997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230万千瓦、光伏发电897万千瓦、生物质装机容量为331万千瓦。

此前,广东印发《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21年底,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将达400万千瓦,到2025年底,力争达到1800万千瓦。

为支持海上风电产能持续提高,《方案》明确,广东省财政将从2022年起对省管海域未能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进行投资补贴,补贴范围为2018年底前已完成核准、在2022年至2024年全容量并网的省管海域项目,补贴标准为2022年、2023年、2024年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千瓦分别补贴1500元、1000元、500元。同时鼓励相关地市政府配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

  发挥科创优势破局生态超载困境

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历经长期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或超过上限,面临持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与生态环境严重超载的双向压力。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PF)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生态足迹报告2019》指出,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总生态足迹为2.8亿全球公顷,人均4.2全球公顷,是区域生物承载力的15.6倍。同年,湾区生态赤字总规模为25930.8万全球公顷,较2000年扩大了约82%,2015年人均规模较2000年扩大了约36%。

结合国际三大湾区发展实践,《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需要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破局”解决生态环境严重超载问题。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旧金山坐拥劳伦斯国家实验室和225家清洁技术企业总部,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清洁技术企业扎根。东京湾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也是世界著名的科技研发中心,其中就包含许多生态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研发机构。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环保产业也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广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指出,2019年广东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约300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率接近15%,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营业收入主要以广州和深圳为主。

广州普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萌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近年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增加,主营制造业废气、粉尘清洁回收的普华环保2021年营收实现约50%增长,“目前环保产业整体发展呈现两极分化态势,能够研发适应自动化、智能化生产需求的环保产品的企业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传统企业可能发展状况就不太理想。”

因此,《报告》建议,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基础优势和科技创新产业聚集优势,加快绿色清洁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打造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绿色能源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大湾区是一个人才、科技、经济都非常密集活跃的区域,科技产业创新优势突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约有8600万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量的6%,GDP约达11.5万亿,约占全国11%,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研发投入(R&D)占全国比重约达12%。

《广东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指出,目前广东省环保产业多个领域的企业研发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实现国际领先,如固废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电镀、线路板、印染、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噪声控制与振动技术。2019年,广东省环保从业人员总数约24万人。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人才和产业优势,《报告》指出,未来湾区应着力建设引领全国、面向全球的生态环境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多学科、跨地域的科技协同创新,建立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同时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基地,持续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