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动态 一波三折的黄海“造林”路

一波三折的黄海“造林”路

“H2-42号叶轮与机舱精准对接,江苏启东海上风电场项目主体工程全部竣工。”黄海海面泛起白色浪花,对讲机里传来了喜讯电波。

江苏启东海上风电场项目,包含134台大兆瓦风机基础与风机安装施工,总装机容量超800兆瓦,是目前国内单体容量最大、风机安装种类最多的海上风电工程。其中,总承包分公司负责84台风机基础与风机安装工作,承担了主要建设任务。900多个日夜,工程顺利履约的背后不仅有胜利的喜悦,更有诸多坎坷与磨难。

2020年3月,项目团队刚刚进场,由于全国掀起复工复产热,海上作业“一船难求”。为了尽早打下首根桩,项目团队辗转多地,熬长夜、磨嘴皮,1个月内20多天都在找船的路上。最终,1艘平台船和1条起重船破水进场,然而这并没有让大家兴奋多久。

“江苏近海海况恶劣、地质复杂。施工海域水位深,现有船舶4条支腿较短,船体升离水面都是个问题,别提插桩作业了。”项目常务副经理、总工李春雷说,即便较浅的机位仍无法满足平台船正常作业需求。

“可以试着接腿,让平台船长高。增长6米就能符合施工需求,也满足船厂的安全评定。”头脑风暴中的一句话,得到了众人赞同。项目团队连夜对支腿材料及续接长度测算论证,进行了“接腿”手术。

“‘接肢’成功,后续工作就顺畅了。”冲击锤与钢管桩撞击出响亮的声音,首桩成功入海,李春雷脸上洋溢着笑容。黄海之上,点点亮黄的桩基不断增多,项目建设迎来了风机安装工序,但受海上风电“抢装潮”影响,“缺船”问题再度出现。

“能协调到的起重船能力仅有250吨,而风机机舱就达400余吨,要将这个庞然大物吊至百米高空简直不敢想象。”李春雷苦笑道。起初,项目团队计划将船舶返厂更换大吨位吊机后再进场。但如此一来,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

“船上2个吊臂同时作业后,起重能力将达500吨,要做的就是寻找有双吊点吊梁。”李春雷所说的小船起吊重型机舱,在海上风电施工领域尚无成功案例,但项目团队别无选择。研究发现,采用双吊点吊梁最大的难点在于控制吊梁长度和2个吊点的距离。长度和距离过大会导致成本增加,过短则可能导致2台吊机在回转过程中发生碰撞。大家加班加点用BIM模型反复模拟、进行碰撞分析。同时征询老船员、吊机手等人员意见,最终将吊梁长度确定为15米。

项目团队在唇枪舌剑中,还总结确定了简化吊物运动轨迹维度的吊装原则。通俗讲,就是双机抬吊过程中进行单一转动或单一提升动作,在精细化控制中减小风险。经过现场测试,最终符合施工要求的“双吊点吊梁”终于投入实战。安装船2个吊机大臂随着机器轰鸣不断转动,风机机舱在缓缓爬升中宣告首战告捷。

工艺问题解决了,效率问题便提上了日程。84台风机主体施工任务中涉及4个风机生产厂家、6种不同型号风机,仅靠1条风机安装船显然无法满足施工需要。根据施工现场“活多船少、机型复杂”的现实情况,项目团队“对症下药”,制定了“光头机”策略以求在工期内和时间赛跑。也就是在单个风机安装船无法应对多机型、高强度工作量的条件下,放弃传统的“塔筒+机舱+叶轮”整机安装思路,只安装“塔筒+机舱”,随后立即前往下个机位重复以上步骤。

“虽然多数机位的叶轮没有安装完成,但是作业面却顺利展开了,海上施工做到了无缝衔接。”项目经理刘春解释道。随着项目推进,多条风机安装船舶陆续进场,各点位人员充实,项目团队赢得了这场赛跑的主动。

2天连续安装4台风机、单月完成31台风机安装……一个又一个喜讯传来。12月6日,随着H2-42号叶轮与机舱精准对接,国内单体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134台风机主体施工全线竣工,黄海之上的“白色森林”已在无数困难与挑战中,沐浴阳光、磨砺而生。(中交一航启东海上风电)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