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上风电 融合发展,向海而兴——第八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唐山举行

融合发展,向海而兴——第八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唐山举行

2023年6月28日-29日,第八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此次大会得到了唐山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由远景能源与《风能》杂志共同承办,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华电新能、华润电力、广东省能源集团、申能集团战略合作;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电气风电、东方风电、中国海装、大金重工、阳光电源协办。1200位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电网公司、海上风电产业链企业、金融保险服务商以及研究咨询机构的高层领导和资深专家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自2016年至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已连续举办了8届。历届会议聚焦时下海上风电发展热点,形成了广泛共识,在推动区域乃至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本届大会通过搭建系统化、多层次、前瞻性的海上风电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重点探讨全球海上风电发展态势、海上风电降本增效与技术迭代、海上风电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唐山海上风电高质量开发等一系列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高水准的海上风电盛会。

唐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乔朝英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乔朝英指出,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沿海工业城市,拥有251公里的海岸线,4469平方公里的海域,海上风电年等效利用数在3200小时左右,发展海上风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唐山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领航定向,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12345”总体功能布局,抢抓国家出台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政策机遇,集中全市海上风能资源,高标准谋划建设北方国际风电产业园,强力推进海上风电产业链条化、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风、光、水、火、储、氢、氨”多能互补的新能源格局。当前,唐山市已规划海上风电场4个,总开发容量130万千瓦,总投资超170亿元;确定海上风电配套高端质量制造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370多亿元。其中,3个项目开工建设,还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取得核准,一批海上风电及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即将陆续开工。我们坚信,唐山海上风电林立的盛景指日可待。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钟俊在致辞中表示,海上风电是一个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的特点。我国拥有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海上风电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将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海上风电从探索期、培育期进入到高速的发展期,海上风电布局也从近浅海逐步向深远海挺进,在关键技术和制造能力及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目前正在吊装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是当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机型,这在多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占比将越来越大,“双碳”目标的落实也加速了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进程,但目前海上风电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特别是经济性、技术先进性等仍有提升空间。海上风电造价仍然很高,通过这几十年的努力国产化率基本达到100%,造价下降后将带来更强的竞争优势。优化开发,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造价,规范竞争秩序,这一切还需全产业链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电力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毕亚雄谈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从更高远更宏大的视角为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至关重要。通过近20年海上风电发展,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越来越成熟且规范化的市场机制,提升了开发效率,明确了市场职责。越来越高效的产业链协同,有效降低了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通过高效整合规划设计、整机制造、施工安装、交通运输、运营维护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细化产业分工,利用产业集群效应,降低海上风电建设运营成本,促进海上风电高速发展。越来越有效的技术创新,大容量机组一体化设计,有效促进了海上风电降本提质。越来越高质量的风电试验场及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海上风电的产业良性发展。越来越有利的网源协调规划及配套电网建设,对保障海上风电消纳起到了重要作用。合理的源网协调发展规划,海上风能资源富集地区骨干网架建设,充分保障了区域海上风电的开发建设与高比例消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提到,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国家与区域能源安全的必要选择,是拉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行动。欧洲正大力发展海上风电,2022年8月欧洲8国在波罗地海能源峰会签署“马林堡宣言”,计划在2030年将波罗的海地区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从目前的280万千瓦提高至1960万千瓦。2023年4月,第二届北海峰会通过《奥斯坦德宣言》,为环北海国家海上风电制定了明确的目标:2030年前,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2050年前将提高至3亿千瓦以上。综合当前发展条件以及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到“十四五”末,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需达到1亿千瓦以上,到2030年累计达2亿千瓦以上,到2050年累计不少于10亿千瓦。为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简化核准手续及管理流程,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联动机制,协作进行整体规划,支持已核准项目有序建设;加快出台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管理政策;地方政府应重视海上风电发展,高效协同,为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建设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表示,海上风电迎来关键转折期,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近海资源开发接近尾声,深远海成为海上风电发展新方向。中国海上风电无论单机容量、风轮直径、基础形式、输电模式还是开发规模都与近海风电不可同日而语,漂浮式和柔性直流送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第二,近海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已全面低于燃煤电价,海上风电+成为开发新趋势。在需求侧定义供给侧的今天,绿电消纳能力决定新能源开发规模和进度。唐山的绿氢冶炼、氢燃料重卡替代,海南的零碳生物合成等新兴业态给海上风电消纳提供了新思路。第三,技术创新助推海上风机进入“大”时代,理性发展呼唤“长期主义”。大兆瓦、深远海对海上风机的可靠性要求更加严苛,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坚持“长期主义”。整机商要加强基础研究、用技术创新解决成本、性能、质量的不可能三角,开发商则要充分考虑风电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给技术创新更多验证时间。第四,中国海上风机基本实现100%国产化,海上风电由大到强、走向国际。从2021年开始,我国风电企业出口步伐加快,当年出口容量创历史新高并首次实现海上风电机组出口。近年来,中国海上风机的容量、规模、价格、供应链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在主旨演讲及报告发布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指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不错,但已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双碳”目标实现在牵引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也在支撑可再生资源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下一步是担当大任。需要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资源的可再生性,伴随太阳的存在而自然存在,量值的大小与技术开发有关。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量不足十分之一,对能源资源禀赋的认识有局限性,中部地区负荷很重,缺少煤、油、气,却没有认识到自己身边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因此,准确认识我国资源禀赋是了解本国国情的要素,也是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关键点。

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总监赵锋谈到,中国海上风电一路走来,技术进步是重要的推动因素,结合目前全球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欧洲召开的风能会议,或是美国及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大会,整机商都在呼吁技术进步。技术发展没有穷尽,但从产业链、质量安全角度,有必要放缓。14~15MW可能在欧洲成为2035年的主流机型。中国目前在吊装16MW机组,18MW海上机型也已经推出。可以思考刚刚过去的这一周,包括海外与中国媒体都在报道,很多样机处于测试过程中,未来的产品稳定和可靠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通过推出新机型来降本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产业链配套和未来行业健康发展。

赵峰在此次演讲过程中,发布了《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3》报告。

国家气候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袁佳双表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讲到风能、太阳能是推动能源系统深度脱碳重要抓手,占比将大大增加,成本将继续降低,大范围投资有助于全球减排目标实现。具体有几个结论,首先可再生资源在全球区域内分布的不均衡性,一个核心结论是近些年来发电量进行综合评估。2019年两类能源占总低碳电力的21%和8%。预计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供应一半或者更多,其中风能、太阳能将是主要来源。IPCC认为风能成本在2010年到2022年间已经降低20%。2015年以来,陆上风电、海上风电成本下降18%、40%,到2030年海上风电成本同比下降60%。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小峰谈到,对于海上风电的未来发展趋势,参考国际发展情况,能明确的是深远海分布、基地化发展。“十四五”期间以近海为主,到“十四五”末和“十五五”初,尽快推向深远海。因为深远海具备风资源优异,会逐步成为海上风电开发重点。目前判断2030年以前,深远海开发区域还是在150公里以内海域,注重集约化开发。一是做基地谋划,统一办理用海、通航等批复,有序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二是输电送出集约用海。如果能实现廊道型送出,减少海缆路由通道数量和廊道宽度,未来单体规模可达吉瓦级以上。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业务发展与国际合作处副处长王厚军提到,针对包括风电、光伏在内行业的用海,自然资源部在一年之内连续出台了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2022年6月2日发布《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释放出积极的政策信号。同时报国务院审批的海底电缆管道项目,海底电缆管道铺设与项目用海申请一并提交审查。为了加快立体确权工作,自然资源部制定《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海上光伏、海上风电,进行立体设权。当前的工作首先是为保障海上风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用海,后评估技术已经进入立项;探索开展全国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各省的专项规划;自然资源部委托的相关技术审查工作。同时,针对深远海着重研究制定现状、规划和管理政策,具体论证、编制要求也正在起草。

远景能源首席技术官李磊博士认为,长期主义是一个结果,是对技术基本逻辑深刻认知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结果。对任何产品而言,其性能、质量、成本这个三角形无法做到完美,需要做出均衡选择。以传动链为例,经过双馈、直驱、半直驱等各种技术路线在市场上的竞争,不同路线可体现出不同技术优势。从性能、质量、成本三角形角度看,真正驱动风电机组设计最优有几个要素,包括:系统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供应链竞争力。在目前单位千瓦成本激烈竞争的压迫下,如何在保持性能和质量的同时确保低成本优势?大家的选择逐步趋同——陆上及海上12MW以下风机采用双馈传动链技术路线,原因来自于双馈方案更具系统竞争力优势。如果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实现性能、质量、成本的综合最优,需要提升对各个部件的核心技术洞察力,掌握设计、模型仿真、测试等各个环节以及对历史运行数据深度挖掘。同时,需要在基础材料和加工工艺方面深入研究并有突破。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方面,需要深入并打通制造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深度制造降低供应链成本。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刘迎陆指出,海上风电发展方兴未艾,社会舆论中关于海上风电对鱼类或鸟类的影响等这一类海上风电环境效应,存在误解和妖魔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通过掩蔽通讯、改变生理行为、听力损害等途径,研究一致认为运营期海上风电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较小且可以恢复。一项研究选取江苏近海12种海洋生物,风电磁场对海洋生物整体影响有限。风电致鸟类死亡数量与汽车、电线等其他因素相比,几乎不在同一个量级。反而是海上风电场对海洋生物具有积极作用:人工鱼礁效应,创造了藻类和底栖生物栖息地,吸引新的鱼类和更多哺乳动物。

演讲环节后,大会发布了《中国典型区域风电场雷击风险研究白皮书》。该书由华能清能院、乾源风电、鉴衡认证中心共同编制,将更好地帮助开发企业对风电场前期可研阶段有效雷电风险评估,对不同地区雷电活跃强度有实质直观的掌握和了解。

6月28日下午,大会举行主题为“向海而兴:海上风电发展之路”论坛对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赵勇强主持。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主任张晓朝,新天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副总裁,河北建投海上风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盛欣,远景能源副总裁(中国区)兼解决方案总经理许锋飞,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上业务单元总经理于晨光,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叶凡,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总监张海亚,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上事业部副总经理黄轩,共同就深远海风电、融合协同、持续降本、技术创新等话题展开讨论,探寻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能源转型的新路径。

嘉宾们认为,为实现3060战略目标,海上风电发展需坚持长期主义,整个行业的心态应慢下来,给子孙万代留下可盈利的蛋糕,共同守护祖先留给我们的蓝海。海上风电降本增效不应只关注提高发电量或前期投资。而应从风电机组设计、优化、施工、运维,对风电项目进行全寿命周期考核,推进全方位的工作。此外,也需要整个供应链体系做好协同,推动立体融合开发,包括制氢、海洋牧场等。而作为海上风电整机厂家,不应只考虑降本增效,而应关注提质增效。技术、成本、质量是不可能三角,如果太过于关注成本,一定会在技术或质量上产生不确定性因素。从开发企业角度来看,在质量管理体系上,从输入、到输出、到确认、到验证,整个过程是有要求的。因为抢占市场,而省略其中某一个环节将得不偿失,海上风电机组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就大批量安装,会产生一系列损失。

大会随后举行了两轮主题演讲。其中,“PARTI:深海逐风”由三峡集团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业师董秀芬主持。董秀芬表示,风电技术是陆-海-陆螺旋式交替上升发展的,风电未来的技术制高点一定是海上风电,目前一定继续精耕、深耕海上风电。三峡集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毅峰、远景能源风机产品副总工程师陈林、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电研究院副院长曾志、中交集团海上风电施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杜宇针对深远海漂浮式示范项目应用、漂浮式风电技术探索、漂浮式风电工程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PARTII:协同之路”由金风科技董事长助理兼市场总监侯玉菡主持。侯玉菡谈到,海上风电与陆上相比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全面协同,还需要融合发展,为海上风电找到更多市场和应用场景。海域海岛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阳光电源副总裁兼阳光氢能公司董事长彭超才,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敬东,针对中国海域开发特点及用海策略、海上风电制氢、新能源融合创新应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作了专业报告。

6月29日,大会继续举办2场沙龙。“沙龙一”的主题为“大有可为:海上风电大型化技术”,专家们分别针对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海上风电机组设计,以及海上风电点液压变桨、变流器、齿轮箱、叶片前缘保护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主题报告。“沙龙二”的主题为“与风同行:海上风电施工、运维及配套服务”,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相关议题的解读,内容涵盖海上风电升压站、基础、智慧运维、登塔、防雷、防冲刷、涂料等技术方案,以及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商业化预测等多个维度。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