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电会展 海风大会上的运达“强音”

海风大会上的运达“强音”

6月21日,第九届全球海上风电大会在浙江宁波启幕。会间,运达股份专家受邀参加并作主旨演讲。时值我国风电事业从近海向深远海拓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把握先机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运达股份专家围绕未来海上风电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结合企业多年深耕海风的探索实践,同与会嘉宾共同展望行业蓝图,分享凝聚“运达智慧”的解决方案。

风电机组“大”势所趋

纵观我国近海海风开发历程,海上风机设备经历了由2MW到15MW的沧桑巨变。运达股份专家认为,海风机组不断扩容的发展轨迹,与时代背景下开发成本的具体要求息息相关。随着海上风电产业逐渐向深远海挺进,风电机组基础和施工安装的投资占比与日俱增。同等规模下,风电机组数量的减少对降低整体投资成本的效应将愈加明显,机组大型化仍是发展主流。专家预测,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不断创新,海上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将持续提升,五年内有望达到25MW规模。

基于上述预判,运达股份预先布局,于2019年推出当时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海风机组“海鹞”平台WD225-9000OS,目前应用于国电象山1号2期504MW海上风电项目并实现全容量并网运行。继“海鹞”之后,运达股份在2023年推出“海鹰”平台15-18MW机组,其中漂浮式WD260-16000机型成功中标中电建海南万宁漂浮式项目,推动漂浮式风电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此外,运达股份正在进行25MW机组研制开发,并在自营风场中预留了25MW样机机位,为海风机组进一步升级未雨绸缪。

技术引领“产业”升级

目前,海风整机与支撑结构在项目造价成本中的占比普遍超过50%。随着海上风电从近浅海向深远海挺进,这一占比还将继续提高。立足全局最优,运达股份针对单桩、导管架和漂浮式基础建立了对应的一体化设计体系,在设计载荷、安全裕度等方面考虑更为合理。该技术已在国电象山1号2期504MW海上风电项目应用落地,显著降低了基础结构设计的泥面载荷,通过对机组控制策略优化、桩土泥面倾覆弯矩、泥面基底剪力等要素的改善实现支撑结构总体优化,节约工程成本超10%。

运达股份“一机一储”机组

受深远海风电离岸距离的客观影响,批量脱网风险随着距离的提升亦水涨船高。同时,深远海台风瞬时极限风速对机组的冲击也是不可回避的设计难题,“风电机组+储能”的产业协同逐渐进入主流视野。运达股份在2023年推出了全球首例“一机一储”机组,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发具备电网同步支撑能力、黑启动、主动阻尼等功能的风储融合构网型风电机组,不仅可以维持局部电网的电压稳定,同时也可作为后备电源应对台风来袭,为未来深远海风电消纳及送出提供安全保障。

规模开发“母港”破题

囿于离岸距离、海水深度和送电可达性等因素的客观影响,经济性制约已然取代技术制约成为困扰深远海规模开发的“隐疾”。如何确保项目的经济性稳定在合理水准?依据详实的研究成果,运达股份以“风电母港”为核心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破题思路。

运达股份专家指出,针对深远海风电项目开发、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运维等关键环节,以建设集核心部件制造、风电机组基础总装、风电研发试验等全配套产业为一体的风电母港为有效抓手,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产品研发、及电场运维效率,消减成本痛点,在未来深远海漂浮式项目的应用中同样大有可为。专家预言,风电母港的落成将节约10%—20%的项目成本,势必成为护航深远海规模开发的中坚力量。

来源:运达股份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