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3)在北京盛大开幕。
追风十六载,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已经成为一个思想碰撞和展示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平台。CWP 2023以“构筑全球稳定供应链 共建能源转型新未来”为主题,来自国际组织、多国驻华使领馆、国内外政府部门、全球风电产业链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机构的高级别代表,紧扣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围绕产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创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等核心议题,共谋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近些年,随着各国加紧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风电更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安全、稳定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这离不开从各国政府到企业的紧密合作。本届大会的召开,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加快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推动风电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零碳社会、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主持,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同光、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思娜、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尔·德斯卡亚、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高罗柯、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倪乐思、丹麦王国驻北京大使馆能源参赞马海分别致辞。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能源结构版图亟需深度调整。近年来,风能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能源供应、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全球低碳转型的优先选择之一。中国风电为加速全球能源转型、构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相信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实施和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国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新能源将在中国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同时,为了促进未来全球共同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互信合作,为全球的清洁低碳转型提供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空间。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同光介绍,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全球风电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展会之一。本届展会的展览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达1000余家,其中国际展商占到25%,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人数预计将超过10万人次。大会规模和热度的大幅度提升,反映了中国风电市场的繁荣发展。本届大会将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重点探讨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风险管控等议题。我们期待在风电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构筑开放、安全、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进全球风电交流与互通,汇聚起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合力,让风电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表示,自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风电产业携手同行,推动中国风电提速发展,为中国推进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以来,中国风电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海上风电稳妥推进,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进入新阶段,乡村风电发展迎来新契机,深远海风电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风电+”带来了无限可能,风电国际化进程提速,机组大型化趋势明显,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日益广泛……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风电的发展质量。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推动海上风电平稳有序发展,加速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化推进国际技术与产能合作。
挪威王国驻华大使白思娜认为,全世界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危机,持续地关注绿色转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全球35%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风电在促进实现净零排放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陆上风电是一项经过验证的成熟技术,拥有广泛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全球海上风电也有快速增长的潜力。测算表明,世界上超过80%的海上风能资源处于水深超过60米的水域,部署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可以对推动全球能源转型作出重大贡献。挪威和中国在漂浮式海上风电方面拥有广阔合作空间,可以带来互利共赢的结果,共同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发展。
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尔·德斯卡亚说,在过去的三年中,西班牙更新并公布了多项与绿色转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将大量欧盟复苏和转型专项基金用于发展绿色经济。我们相信,多元化和有韧性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可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全球风电第一大国,而西班牙企业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推广风电技术,为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能源转型作出了贡献。今年是中西建交50周年,西班牙愿意继续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经验,非常关注和中国的合作。
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高罗柯表示,为更好开发风能的潜力,需要国际合作。荷兰是一个快速转型成碳中和的经济体,更加关注于能源效率和低碳能源经济。尤其在海上风能资源开发中,国际合作要求各国政府、各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欧洲和中国之间亦是如此。荷兰有着开放、友好的商业环境,提倡通过公平竞争推动创新、提高效率。此外,荷兰极其关注风电机组、电网的创新,这将有助于使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当然,这些都需要符合伦理、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是我们希望共同达成的目标。
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倪乐思认为,当前,全球最重要的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有着独特海上风能资源优势的英国积极参与其中。中国和英国都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风电市场,两国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两国在海上风电发展方面有很多互补的地方。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相信双方在包括海上风电在内的多个领域有很多合作机会和发展潜力,以此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加深中国和英国在关键领域的合作,加大投资力度,将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最终实现双赢。
丹麦王国驻北京大使馆能源参赞马海表示,过往的三年中,我们与中国相关研究机构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了研究,发布了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报告,提出了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来实现2030年和2060年减排目标的路线图。报告显示,中国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无法承受更大的气候变化,因此,我们要逐步淘汰煤炭,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此外,许多有经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迫切需要加大对全球项目的投资,也包括中国的项目。通过增加投资使需求侧变得更加灵活,使企业能够更容易从项目中购买绿色电力,从而阻止气候进一步恶化。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赵勇强主持。国家电网公司二级顾问(新能源云项目负责人)刘劲松,做了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云促进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讲。新能源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碳达峰碳中和等生态圈的业务深度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新型能源数字经济平台,设计了“环境承载、资源分布、规划计划、厂商用户、电网服务”等15个子平台,涵盖源网荷储各环节,提供接网服务、场站监测、设备运维、绿色金融等服务,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和“全环节、全贯通、全覆盖、全生态、全场”的新能源开放服务体系,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积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战略总监赵锋,做了题为“全球风电产业布局及供应链安全”的演讲。据GWEC统计,2022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装机77.6GW,在历年新增风电装机排名中居第三,全球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突破906GW,较上一年增长9%。今年6月,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第二个10亿千瓦目标可能在2030年年底前实现。然而,为实现《巴黎气候协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风电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需要在当前的基础上增加两倍,但目前行业尚未达到足够的投资水平。到2026年,除了中国外,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投资和区域合作,建立更加多样化、富有弹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此外,还需打破贸易壁垒,确保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自由流动。限制性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将增加成本,并有可能推迟全球能源转型。
会上,100多家中外风电企业作为代表,与多个行业组织共同签署并发布了《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致力于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全球风电高质量发展,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增进人民福祉作出贡献。宣言指出,深化国际合作是保障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举措;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对于构建全球稳定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宣言发出了五点倡议,包括“加快全球风电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积极支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竞争推动风电发展”“打造多元化供应源,让能源转型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提高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当天的另一个重磅活动是“风起五十年”主题论坛,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共同主持。在对风电行业五十年的发展回顾环节中,西门子风电前CTO、Stiesdal公司CTO Henrik Stiesdal,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武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施鹏飞,Garrad Hassan公司创始人、前CEO Andrew Garrad,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先后介绍了自身开展国内外风电早期技术合作与应用的过程。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主席、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首任主席Arthouros Zervos分别回顾了自身推进早期国际支持项目、开展政策合作项目及参与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经历。
参加论坛的嘉宾还对未来风电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方向作出了展望。他们认为,在技术应用角度,机组大型化、漂浮式与“Power to X”将为全球风电产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从而在推动风电向深远海与产业融合等方向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风电开发成本,使之更具竞争力,不断提升自身在能源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实现上述新技术与模式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各国加强互动、共同应对,这为全球开展更为紧密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创造了机遇。
论坛上,秦海岩介绍并发布了《风起五十年:风电地标与风能人的故事》一书,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国风电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奋斗史。
中国乃至全球风电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很多先行者们共同努力耕耘的结果。他们中有技术创新引领者,有政策创新推动者和奠基人,有众多的企业领袖。正是所有人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才铸就了风能人的精神。在“风电先行者”活动环节,CWP 2023邀请了中外风电产业先行者的代表到场,向他们致敬与致谢。
CWP 2023年将历时4天,举办20多场主题论坛,覆盖当下风电行业热点话题,政产学研界齐聚一堂共商产业发展大计。同期举办的展览会,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外资企业超过250家,将集中展示企业前沿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呈现风电的最新发展动态。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