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上风电 超级产业链|汕尾:向海取“电”,打造千亿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超级产业链|汕尾:向海取“电”,打造千亿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自2007年建成第一台海上风电机组以来,我国海上风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海”大物博,资源丰饶的汕尾正在酝酿着开启一个以海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海上风电为特色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1988年成立的汕尾市是一座年轻的地级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的辐射区第一圈层,是珠三角产业拓展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也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战略支点。

作为滨海城市,汕尾市全市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岛屿881个,均居全省第一,海岸线长455.2公里,居全省第二、粤东首位。与此同时,汕尾风力资源禀赋良好,沿海年均风速达9-10米/秒,风能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近海深水区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超过4000小时。

“十四五”期间,汕尾规划了共计3435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址,致力于打造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再造一个“海上三峡”。目前,汕尾后湖、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场共140万千瓦已实现全容量并网。

2022年,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实现产值132亿元,约占汕尾全市工业产值的10%。2023年汕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0.84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海风正“劲”,推动汕尾海上风电产业集群雏形显现

在可再生能源竞技场上,中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2018年,海上风电行业大景气周期开启。2021年是国内海上风电国家补贴的最后一年,为了赶上“末班车”,国内海上风电进入抢装潮。

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3729万千瓦,在全球占比约50%,连续四年全球排名第一。

海风正“劲”,拥有海洋资源和风资源的汕尾借此开拓了海上发展新空间。由汕尾市代管的陆丰市是广东省辖县级市,过去以渔业闻名,现在成为了广东省内唯一一家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的所在地。

2018年,汕尾市政府、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签署《海上风电工程基地合作协议》,拟建设海上风电工程基地,利用汕尾丰富的海域资源和工业基础,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

据介绍,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用地约149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用海面积约45公顷。同时,规划建设两个8000吨级专用码头及防波堤,产能规模按年均75万千瓦配套设备能力规划设计,项目总投资约66亿元。

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监育表示,目前,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集合了海上风电整机、叶片、塔筒、导管架、单桩、海缆等海上风电产业,目前,明阳智能(601615)、南海海缆有限公司(下称,“南海海缆”)、天能重工(300569)等4家企业已经建成投产。

“2023年预计整个基地的产值将突破140亿元。”陈监育透露,2024年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郑州奥特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加入园区,其中郑州奥特装备制造项目已于1月启动建设,投资总额5500万元,主要建设大型海上风电自动控制系统和润滑系统装备制造。

风电整机商龙头明阳智能作为行业“链主”是进驻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园的第一家企业。2019年,明阳智能在汕尾投资成立汕尾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汕尾明阳新能源”),主要从事大型海上风机整机、叶片的研发、生产制造。公司在基地建有风电主机和叶片制造两个中心、办公及生活配套,建筑总面积11.8万平方米,具备年产300台套设备能力,2020年5月正式投产。

汕尾明阳新能源综合部部长张海辉向记者透露,2023年前11个月,明阳新能源科技汕尾基地实现产值超74亿元,占该基地整体经济的五分之一。

汕尾明阳新能源工厂内正在生产叶片 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榜单,2023年,明阳智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2.9 GW,较2022年翻倍,位列行业第一。

作为海上风电霸主,明阳智能的加入带动了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明阳智能全球最大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全球最大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以及全球最长的128米叶片均在汕尾诞生。

同样是第一批入驻的塔筒生产商天能重工副总田洪波回忆道,“在抢装和汕尾基地吸引下,公司当时入驻汕尾的决策和行动非常快,2020年4月最早过来汕尾考察,5月就决定成立新公司,8月开始开工建设,2021年3月开始生产。”

田洪波表示,天能重工海工基地工厂规划年产能20万吨,目前一期10万/吨年产能已经建成,其中90%以上产品应用于海上风电。2022年和2023年公司海工基地实现年产能约6万吨。

天能重工厂房外塔筒 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天能重工是国内头部风机塔筒制造商,在辽宁大连市、山东东营市、江苏盐城市、广东汕尾市已建成投产四个海工装备基地。截至2023年上半年,天能重工在全国共有14个生产基地(含在建),合计产能约88.05万吨(含在建)。

作为华南地区首家海缆研发与生产制造企业,南海海缆常务副总经理周远清告诉记者,“码头是我们投资建厂的首选条件,我们对广东沿海城市进行了考查,最终把企业定在汕尾就是看中了海工基地在码头等基础设施配套上的支持。”

南海海缆是国内海缆龙头中天科技海缆旗下全资子公司,2019年7月成立,专业从事500kV及以下交流电力电缆及海底光电复合缆、±525kV及以下直流电力电缆及海底光电复合缆、动态海缆、脐带缆等特种海缆技术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

据周远清透露,南海海缆一期规划年产值约30亿元,二期规划提高到50亿元,目标到2030年要达到100个亿元。

周远清表示,“南海海缆是中天科技集团在外地建厂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期总投资超20亿元,二期主要面向深远海,预计投资15亿元。”
在海上风电深远海开发以及规模化发展需求背景下,海缆面临大长度、大水深、大容量、高电压、低成本的输电要求。

南海海缆工厂 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在参观南海海缆工厂时,周远清介绍,“南海海缆生产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设备大承载量大,可以承载60公里的海缆,减少了接头带来的安全故障。”南海海缆投产3年以来,在广东市场占有率约50%,填补了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

“未来我们计划在深耕华南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东南亚等国家拓展出口市场。计划2025年后,推动公司整体产品出口占比达一半。”周远清说。

目前,该园区已形成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服务于汕尾市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和运维,辐射至整个粤东地区。

“做大做深”海洋经济,汕尾抢抓机遇

上述入驻汕尾海工基地的负责人均提到了汕尾的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
据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场址中,汕尾纳入规划的海上风电装机规模总共1040万千瓦,是全省唯一既有省管海域也有国管海域场址的地市。未来,汕尾还将规划2255万千瓦的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址,海上风电场址开发总规模达到3435万千瓦(包括已经并网的140万千瓦)。

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何融合相关产业“做大做深”是汕尾正在思考的问题。

汕尾既是海洋大市,又是渔业大市,盛产200多种优质海产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8%,比广东省还高出近4个百分点。在“海上风电+”背景下,“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发展模式成为汕尾“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陈监育介绍,2023年8月25日,汕尾市中广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与红海湾实验室投资建设的“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在陆丰市碣石镇海域正式开工,初步投资约2亿元,预计2024年6月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900吨,年产值约5400万元,解决200人就业。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是近年来海上风电结合海洋资源开发的创新模式,可以为海洋牧场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同时也可以降低海上风电运维成本,有助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政策支持是过去这座“小渔村”想要“大作为”的前提条件。

2013年,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圳用开展四轮帮扶协作,向汕尾驶出发展“直通车”,把“特区”直接建到汕尾“家门口”。

2014年4月,深圳市罗湖区开始对口帮扶陆丰市,罗湖区一次性安排财政资金4.5亿元扶持陆丰产业园区建设,其中2亿元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5亿元用于陆丰厂房项目的土地竞买和前期建设。

2023年11月1日,《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正式施行,助推深汕一家“同频共振、亲上加亲”。该《条例》明确,深圳与汕尾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支持汕尾规划建设产业拓展区和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合作拓展区域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汕尾对标深圳,唱响了与深圳的“双城记”。

陈监育介绍,汕尾市通过链主企业带动,精准招商,通过梳理绘制海上风电产业链招商图谱,明确各环节重点招引的头部企业,由市领导牵头敲门式、点对点、一对一招商。“一开始,我们让已经入驻的链主企业列出相关供应商,然后市委领导带着我们去这些企业走访。”

汕尾海工基地的发展吸引了其他相关企业。陈监育表示,“以前是政府跑上门,现在都是企业自己跑上来。”

另外,“为加快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展,汕尾积极协助项目开发企业协调解决推进中的各项问题,推行‘店小二’式服务,像用地建设、用工需求、政策解读、手续办理等一揽子问题,园区都会派专人一对一跟进。”陈监育介绍。

据悉,汕尾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项目细分为11类,优化精减项目审批环节,全面落实“区域评估”“标准地”带方案出让及“先租后让”供地模式,最高把17个环节降至7个环节,把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项目、社会简易低风险项目分别压缩至13、8个工作日。

制造业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为汕尾重点攻克的方向。

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的《汕尾市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到,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对汕尾市人口的“虹吸”效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继续存在,对汕尾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产生结构性影响,对汕尾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省整体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都是现实的挑战。

汕尾是人才净流出地。陈监育提到,每年通过高考出去的考生约18000人,但每年大学毕业生到汕尾工作仅剩千余人。

2017年起,汕尾施行《汕尾市红海扬帆人才计划》,大幅提高了人才补贴标准。上述《计划》历经2019年、2021年两次修改,5年实施有效期现已期满。

据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汕尾市启动了新一轮人才计划的制定工作,制定了《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于2023年11月2日正式印发执行。《计划》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以上。

行业“降温”,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共担挑战共迎机遇

2022年,中国风电进入“平价元年”,行业快速降温且企业竞争日益“白炽化”,导致上下游产业链多环节企业毛利率下滑。叠加中国风电技术进入“无人区”,风电产业集群被视为新发展引擎。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以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北部湾为重点积极推进建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集群,推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建设及百万千瓦级的重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发。

海上风电集群化发展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运维效率,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抵御行业风险,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田洪波表示,汕尾海工基地配套海上风电产业,以园区整体承接项目,企业竞争优势更高。“2022年,我们塔筒毛利率还能达到15%-20%,2023年毛利率开始下滑到10%左右。”“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主要以产业链中游为主,上游零部件企业未来入驻园区将进一步降本。”

中国风电“出海”是近年来热点话题,海外风电市场潜力大、利润高,已成为国内风电企业第二增长曲线。而产业集群是海上风电“走出去”的重要依托,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了各环节的协同发展,降低了整个产业链成本,有助于全球风电产业规模经营,并提高竞争力。

汕尾海工基地码头

陈监育表示,“除了集群效应,汕尾海工基地企业出口还具有码头优势,尤其是对东南亚地区。”

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数据显示,近年来,东南亚地区风电行业发展迅速,预计2020年至2029年期间,该地区有望新增8.9吉瓦风力发电装机,而这期间,该地区风电领域总共需要投入至少140亿美元资金。

2022年,汕尾市商务局(口岸局)局长陈本才在“海工基地码头口岸开放临时外贸货物作业研讨会”上表示,经过实地考察,陆丰海工基地码头外贸货物作业的条件已经很成熟,商务局将联合海关、海事、边检等口岸部门,积极推进口岸开放和企业产品出口。

陈监育表示,汕尾将全力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海工基地发展将迎来爆发期,2030年,汕尾将建成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来源: 澎湃新闻

版权说明:文章内如未特别注明来源,均为龙船风电网原创编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