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风能理事会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有所减缓,但预计今年内,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在去年基础上增长一倍以上,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中,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增速尤为引人瞩目,去年以年增300万千瓦的速度连续第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中国又一次领跑
在今年9月刚刚发布的《2021全球海上风电报告》(下称“报告”)中,全球风能理事会称,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并网容量达到了300万千瓦,占去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总量的49%。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今年内,中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很可能将超过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荷兰是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排名第二的国家,去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近150万千瓦;排名第三的是比利时,新增装机70.6万千瓦。从区域来看,2020年欧洲市场保持稳定增长,而北美地区装机增长相对较慢,总计仅有4.2万千瓦海上风电并网。全球风能理事会预计,北美海上风电市场规模将在2023年后快速扩张。
从全球范围来看,2020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610万千瓦,略低于2019年的624万千瓦,年度新增装机容量创历史上第二高。而今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将有望超过1200万千瓦,中国仍将是贡献最多增量的国家。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由于业界普遍认为海上风电电价补贴明年后将取消,今年中国海上风电将进入“抢装期”,新增装机有望超过750万千瓦。
全球风能理事会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海上风电市场的年增速约为22%,截至2020年底,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为3500万千瓦,其中,欧洲装机容量占比达70%。与此同时,亚洲海上风电装机在去年底迎来了“里程碑”式突破,总量超过1000万千瓦。
降本压力推动风机创新
全球风能理事会首席执行官Ben Backwell表示,全球海上风电产业未来将维持高速增长,并将继续“降低价格、突破风机高度和海洋深度”,同时也将带来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不过,报告也指出,海上风电产业目前仍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新一代海上风机技术成为行业降本的关键。其中,大兆瓦机组是当前行业内普遍认可的降本利器。全球风能理事会分析指出,大兆瓦机组将利用更大叶片、更高塔筒提高风机单机功率,大规模应用大兆瓦机组还将有助于减少基座、海底电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从整体上降低海上风电度电成本。
全球风能理事会在报告中指出,1991年,全球首座海上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仅为450千瓦,时至今日,海上风机单机容量已大幅提升,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国际风机制造商已陆续推出了15兆瓦的海上风机机型。今年8月,中国整机商明阳智能更是推出了16兆瓦海上风机,创下当下全球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除大容量机组外,另一值得关注的海上风机创新技术是直驱中速传动风电机组,这一技术在10兆瓦及以上的大兆瓦风机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全球风能理事会海上风电专家Henrik Stiesdal预测,下一代海上风机单机容量有望达到20兆瓦,转子直径或将达到275米。同时,报告预测,单机容量为17兆瓦、转子直径超过250米的海上风电场有望在2035年前后正式投入使用,一旦达成,海上风电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然而,Henrik Stiesdal也指出,海上风机技术目前仍面临着发展瓶颈,现存海上风电供应链以及基础设施不足、原材料短缺、物流运输存在短板等因素都可能限制海上风机技术的发展。
现有规划难以满足降碳需求
据报告预测,在各国现有的海上风电政策框架下,未来10年,全球将新增海上风电装机2.35亿千瓦,相当于在现有规模上翻七倍以上。与去年该机构发布的报告相比,本次预测将未来十年的装机预期上调了15%。
虽然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增速可观,但报告同时指出,目前这一增速尚难以满足既定的气候目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最新测算,如果要达到将地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需要在2050年达到20亿千瓦,但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估算,现在全球装机量还不到这一目标的2%,即使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预测装机量也只能达到这一目标的13%。
为此,全球风能理事会呼吁,尽管过去一年中,全球海上风电装机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但各国仍需要更积极地推进海上风电发展以帮助实现碳减排目标。
西门子歌美飒可再生能源海上业务部门首席执行官Marc Becker建议,不论是成熟还是新兴的海上风电市场,需要更加明晰的海上风电产业政策指导和监管框架,各国政府应与业界合作,降低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周期,同时成熟市场应该更多分享实践经验和教训,帮助新兴市场建立一个合理且最优的海上风电市场机制。
该报告同时强调,为实现零碳目标,各国政府需要改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简化规划审批流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加强对电网等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记者 李丽旻)
来源:中国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