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荷壳牌在惠州投资的三期乙烯项目,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单个企业在大湾区单个城市的单个项目,就达到这样一个投资总量。”荷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Michiel Bierkens告诉记者。
这个在惠州大亚湾落地的石化项目来自中海壳牌企业,中海壳牌的合营企业外方为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荷兰对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2022年正值中荷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荷贸易额从最初的不到6900万美元,增至1160多亿美元,涨幅达1700倍。
“在数量上增长显著,行业也在不断多元化,逐渐由运输物流业扩大到电子、高科技系统与材料、生命科学等多领域行业;从企业分支的职能来看,由原来的市场、销售部门扩张到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到研发中心。”对于近些年来中国企业走向荷兰的情况,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Roland Brouwer这样总结。
角色的转变
背靠欧洲大陆腹地,面向北海,位于北大西洋航路和欧洲大陆出海通道交界处的荷兰素有“欧洲门户”之称。自2003年以来,荷兰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为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的三大目的国之一。近年来,中国也发展为荷兰前三大外商投资来源国之一。
回顾中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贸易,Roland Brouwer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0年之前,双方首先在物流行业展开投资项目;第二阶段为2000年到2010年,行业不断多元化,逐渐由运输物流业扩大到电子、高科技系统与材料、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第三阶段是2011年之后,ICT、电子、能源、农业食品、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
这一趋势也可以从大湾区和荷兰双方贸易投资情况中体现出来。荷兰企业赴中投资方面,据介绍,当前广东省总计有105家荷兰公司,涉及行业广泛,包括创意、能源、化工、运输和物流、农业食品以及消费品和家居行业。
能源产业为荷兰赴中投资的新兴方向,其中可再生能源领域为双方合作的焦点。据悉,荷兰在海上风电领域已经相当成熟,走在行业前沿。而中国目前着力于能源的转型,荷兰企业恰好能够提供相关的经验和技术。过去几年来,荷兰驻广州领事馆已经搭建氢能领域的线上平台,荷兰企业和中国对口合作伙伴得以对接、展开合作。
而在创意产业方面,荷兰建筑师事务所也为大湾区城市发展提供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在城市更新、水管理和医疗建筑等层面。其中,荷兰设计公司Lola Landscape Architects,TALLER,LCC Land均参与了深圳光明森林运动公园的打造,KCAP+FELIXX团队为深圳大鹏东堤制定有关海岸线保护的规划。
从该层面上,双方贸易中荷兰企业更多担任着方案提供者的角色。“目前更多的是中国市场寻找荷兰公司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另外一个方向。” Michiel Bierkens观察到。
大湾区更多提供的是市场和渠道。从区位上看,大湾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系统,包括港口、铁路、机场等,与世界的连通性较强;从生产端看,当地有齐全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到位;消费端方面,大湾区拥有基数庞大的人口和足够活跃的市场。
从承担职能来看,大湾区担任的角色逐渐从生产者过渡至研发者。今年4月,飞利浦深圳创新中心正式落成,聚焦飞利浦公司健康生活和互联网关护业务的自主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
将创新中心落户至深圳,一方面由于包括深圳在内的大湾区有完善的生产链和产品供应商,加上深圳的人才队伍很庞大,对于飞利浦在当地成立研发中心非常有益。
此外,当地政府对于外资企业的支持是另一重要原因。
今年6月,深圳连续出台了海关“18条”、外资研发中心进口设备免税、《深圳市商务局〈关于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等,鼓励更多外资研发中心落户深圳。第一季度,深圳实际利用外资超21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2%。
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一批走出国门、落地荷兰的大湾区企业上。目前,大湾区企业在荷兰设立了220余家直接投资企业,占在荷中资运营机构总数的30%。其中,半数企业来自高科技领域。
“除了高科技产业外, 交通物流占20%, 日用消费品占13%, 服务业占9%,工业工程占7%。其余还有农业食品、化工、创意产业、能源等领域。”荷兰外商投资局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
深圳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在荷兰设立了85家直接投资企业,占在荷中资运营机构总数的12%。包括比亚迪、华为、中集、迈瑞等知名企业。
“未来我们会不断在大湾区拓展新的地区合作,比如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等。” Michiel Bierkens表示,这些具有潜力的地区都有新的合作机会。
仍有追赶空间
荷兰跟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不少相似的地方,同样位于入海口,为三角洲地区,有发达的港口群,港口联通性很好。
两地在产业类型趋势上也有一定的共性。过去十年来,荷兰产业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粤港澳大湾区。过去,珠三角部分地区人工比较低廉,吸引了不少制造业入驻,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不过,近年来这个趋势在慢慢下降。大湾区的产业也向创新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转型,也带动了荷兰投资方向的变化。
虽然投资行业往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行业靠拢,但不少地区的行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制造业、化工行业。比如面向广州黄埔区,传统行业的投资占比比较大;对惠州的投资则集中在化工领域。
和长三角地区对荷投资相比,珠三角在高新领域仍有追赶的空间。以医疗领域为例,南京企业金斯瑞生物科技于2017年在荷兰建立欧洲总部。上海的移宇科技、和铂医药也分别在荷兰展开分公司业务和技术开发业务。而大湾区地区目前已在荷兰建立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心的只有迈瑞医疗。
在电动车领域,长三角已有上汽集团旗下名爵、吉利旗下领克、爱驰等品牌进驻荷兰。大湾区入驻荷兰且经营成功的电动车企业目前有比亚迪、小鹏。
前文提到的飞利浦研发中心,除深圳创新中心外,飞利浦也分别在上海和苏州设立两个创新中心。从数量上看,长三角比大湾区胜出一截。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与荷兰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1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6.9%,首次突破1千亿美元,荷兰成为欧盟内第二个对华贸易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2021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广东省对荷兰进出口额增速分别达20.3%、4.5%。
虽然近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与荷兰进出口贸易的总量依然在增长,但疫情之下双方贸易投资受到“创伤”。首先体现在交流研讨方面。2019年之前,氢能行业的荷兰公司组成代表团来到中国拜访合作伙伴、展开交流是常有的事。如今受限于疫情,双方的企业更多采取线上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对整个领域的交流合作造成很大影响。
2019年尚未发生疫情时,鹿特丹的有关代表团和相关企业曾到访广州、深圳,鹿特丹港口还跟广州港签署为“姐妹港”。此前,在深圳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物流博览会上,荷兰设有专门的国家展台。
更严重的影响发生在当地疫情反弹时。Michiel Bierkens透露,比如今年上半年深圳、上海地区疫情的发生对当地的荷兰企业有所冲击。
面对疫情对日常经营的影响,Michiel Bierkens认为,企业还要考虑更长远的因素:“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更多地要考虑从长期性、长远目标来考虑,从战略性层面来考虑,比如当地产业链是否与其商业配套。”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