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2024年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上,在《我们面临的形势》主题演讲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2024年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思考“三北地区、中东南部、海上风电三大市场困境与潜力”,“电力现货市场的挑战与应对”,“质量、速度、价格的平衡与取舍”,“低价竞争的利与弊”等问题。
具体来看,“三大市场”面临的困境与潜力包括,三北地区如何从“消纳”转向“消费”问题。需要探索三北地区风光大基地不依赖特高压外送的路径与可能性。
中东南部风资源可观,技术进步足以支撑多项目开发。在该地区发展风电,需要打破没有资源的认知局限,突破土地与并网的政策桎梏,从利益共享、乡村振兴角度创新商业模式。
海上风电方面,呼吁相关主管部门统一意见,联合明确统一审批机制,从“九龙治海”现状协调至“统一管理、一站办结”模式。另外,随着海上风电逐渐走向深远海,期待专属经济区用海管理办法尽快出台。
秦海岩表示,这两年,电力现货市场推进进程加快,也对新能源提出新的命题。未来新能源资产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交易策略、运营情况。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该方向。
在“质量、速度、价格的平衡与取舍”上,秦海岩表示,中国风电保持连续14年全球第一的装机量,但也长期伴随着事故及失效问题。依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中国风电每年出现的事故或失效数量在不断增加。虽然上述事故数量有市场整体体量变大的原因在,没有出现明显突变的情况,但是质量问题确实是行业生存发展面对的重要课题。
秦海岩表示,需要从风电机组制造、风电机组运维等全流程做好风险管控。秦海岩强调,慢下来是一种智慧、慢下来是一种力量、慢下来是一种能力。
以6.25MW机组为例(叶轮直径190m以上,不含塔筒),若以部件合计成本1200元/kW,研发、制造、运输、质量等变动成本200元/kW为基准,投标价格低于1400元/kW的项目,整机企业已经没有利润。
在风电机组毛利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行业产业链需要谨慎思考发展问题。
上述演讲中,秦海岩还强调了产品质量保证准备(拨备金)重要性,提及行业三角债等问题。
会上,秦海岩还对2024年进行了装机预测,2024年我国预计新增风电装机75GW-85GW。
文字详情见下(根据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
全行业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2025年面对的挑战可能更严峻一点,挑战更多,困难更多。话又说回来哪年困难不多,是吧?所以我们看看2024年我们面临什么样的一些挑战和问题。我把它梳理了几个,一会我会一个个讲。
三北、中东南部还有海上,这是我们主战场三块市场有潜力有困境,然后电力现货全国马上推开了,现货对我们也有迎来了新的挑战,怎么应对?
去年说实在的,质量我们还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的研发速度(太快)。PPT还没做完,新产品就出来了。(技术)已经进入无人区,这样的研发速度跟质量跟这么低的价格如何平衡,(也是个问题)。
不仅是风电行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都是低价竞争。低价使我们风电具备了经济性,更具有发展的空间,但是低价对我们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我们去年装了7500万kW风机,主要贡献来自于三北大基地。在三北,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把风电特高压送出去或者就地消纳的问题。
(在装机上),大基地去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实际上,去年还是有一些因为土地、审批、通道等问题没有如期并网的项目。有些大基地项目能不能如期启动、并网、发电,现在还存在很大的问号。现在投资越来越高,通道越来越难找,在这种情况下,探索出大基地全线不依赖特高压外送路径可行性(非常重要)。
在中东南部,需要打破没有资源的传统认知。梳理过去三年中东南部几个主要省份陆上下发指标和新增量,当地领导的认识至关重要。
以德国为例,德国风电装机将近7000万千瓦,其中95%是所谓的分散开发。就是见缝插针,3台5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一点一滴做起来的。
东部南部的资源量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两年的技术进步也使资源不太好的地方也具备了可行性。希望今年“驭风计划”能正式出台,促进分散式风电更好发展。
海上风电方面,希望相关主管部门担当起来,把所有的相关部委,包括交通、环保、海洋等联合起来,大家形成一个审批机制,联合审批,真正做到有明确的规则,使我们的海上风电在审批上走向更快的发展轨道。同时我们现在已经走向深远海,省管临海基本上开发差不多了,我们现在走向专属经济区,也希望国管海域专属经济区用海权的管理办法尽快出台。
未来专属经济区的潜力非常大,我们也看好今年和明年的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的增长。
国家气候中心去年又对我们全国的风资源进行了一个详查,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我觉得这就是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很多人说中国靠风电能不能能够实现能源转型,能不能实现能源的自给,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上述工作说明我们潜力足够实现支撑能源转型规模。
关于电力现货的问题,我觉得现货市场对解决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问题,解决可再生电网问题是个非常利好的一个政策。
为什么现货市场这两年推进快了。说实在的我觉得,如果再不用现货市场这种方式,可能传统的计划,真的难以维持风、光这么大的并网了。难度越来越大,只能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但是不好的消息就是,现货市场从个别省到大部分省再到全国全面推进落地,频繁出现的负电价、零电价,对我们新能源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以前我们开发确定性其实很大。收益能根据年发电小时数等来具体测算。但是未来如果风资源好,交易策略不好,或者风资源条件好,出力不匹配,收益不一定好。未来新能源资产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电场运营情况。
同比光伏集中同时出力,风电可能“东边不刮西边刮,白天不刮晚上刮”。风电还有可能去获得高电价的时段。对风电来说,(在运营过程中),你的预测、资产管理、营销策略越来越重要。这也是风电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质量、价格上,过去十几年,我们保持了全球第一装机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拉动了我们技术的进步。但是也伴随着事故和失效的频繁的发生。但是大家不用担心。我统计了一下,这些年基本上事故和失效的比例并没有大的增长,只是我们量大了,看上去好像我们事故在增加。其实我觉得是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但是质量确实是我们行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过去样机出来了,要做型式实验,要运行个一年半载的发现问题然后修改,然后小批量10台20台,运行一年两年,再发现问题再进行大批量,我们一直按照这样的变更路线在走。
原来1兆瓦、2兆瓦、3兆瓦风机可以卖个五六年,4兆瓦、5兆瓦可能卖出7、8年。现在7、8兆瓦风机可能两三年就奔10兆瓦了。根本就没有遵循这样的样机小批量、大批量这样一个变更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带来很多质量问题的原因。
而且我们真的大的批量之后,100多米的叶片,我们进入了技术无人区域。我们以前的设计经验能不能支撑我们的这些可靠性的设计(也是个问号)。像我们出现的时候,这么大叶片,波机就停机的时候产生波机振动。然后原来是柔态搏击,现在大月份之后刚开始会产生波机等等,这些都是叫什么?我们超经验导致了我们设计上的欠缺,我们要通过发现这样的问题,风电部门实践科学,很多问题不是设计出来,不是在这里就能考虑得到,需要靠实践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解决问题。我们调查一下抢装期,出质量问题最多,多么快速起名,怎么能控制我们人员操作制造工艺、材料的选取等等这些,要靠保证我们制造出风机跟我们设计的是一样的,保持设计的一致性。
运维,现在(装机)这么大量了,运维员工也越来越难找。运维其实决定了我们资产的质量怎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靠运维的强化来支撑我们的可靠性提高。
今年发生了很多倒塔事故是吧?小的毛病可以说,没办法。大的这种事故出现真的是不应该的。因为所有的事故,重大事故发生肯定是在某个环节有漏洞了。
我们还是要加强全链条的全环节的管控。不管是制造的问题还是运营的问题,大家所有人都没做到位,才产生这样的问题,希望我们也能提高管理手段。
高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设计的关键是验证。
现在PPT机型投标之类的,整机商有责任,开发商责任更大。开发商要提要求,要对自己的资产,未来10年20年负责。不能只考虑眼前,(要价格)最便宜。
制造商要强化我们的验证工作。(成本)还是要回来花在我们验证的环节上,多花时间多花成本,批次质量要跟上。
还有生产制造关键是一致性,提高我们工艺控制手段。提高我们的标准化的对标,甚至要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比例。
在管理上,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明确责任主体,提升管理手段,加强行业合作。尤其是我们出了这么多事故,其实不是人为主观原因,更多的是客观的。我们把这些原因分析出来,通过全行业努力,一定能提升我们的整个行业的水平。
我们这两年走的比较快,支持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要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有必要这么快?这是一场马拉松,它不是短跑,所以我觉得慢下来是一种智慧,慢下来是一种力量,慢下来也是一种能力,希望我们全行业大家共同努力。
我们把全国2023年所有的招标中标的,(将近一个亿招标量,)中标的价格,按照容量加权平均之后得出走势——基本上从2012年的4000元/kW左右降到了1500元/kW。其实大家都说我们降到1000元/kW以下,还是真的是个别项目,海上的从6000元/kW多降到了3000元/kW多。
不同容量的机组的中标价格,也按照容量加权统计。如果3兆瓦、4兆瓦甚至1兆瓦风机,你让他卖1000元/kW左右,哪怕1500元/kW也是不可能的。大兆瓦的风机推出,极大地摊平了单位千瓦成本。
根据统计,中标价格在1000-1400元/kW区间的项目,数量占比17.1%。1400-1900元/kW的风机中标价格所在项目约占65.7%,超过一半。我们认为30%的项目招标,风机是赔本的。
所有的省级企业领导跟我说,咱们能不能组织起来,别恶性竞争了。别老投最低价,你看看你们投的价格,(因为投标量问题,最高的可能也不具代表性)。看看你们谁带了头了。每天都有人跟我说是对方先降的价。
开发商,尤其以前1400元/kW风机中标的一些开发企业,你们真敢买1400元/kW的东西,你买了之后你放心吗?
当初为什么拿1400元/kW做一个横线?我们拿6.25MW为例,按照现在的基本平均价格,部件的成本基本上达到1200元/kW,变动成本200元/kW,我们认为1400元/kW真的几乎就是赔本价格。低于1400元/kW这个东西就是有问题的。
我把所有在座的企业的上市公司的年报,还有一些没上市公司的企业的一些经营数据,进行了提炼分析,希望这些数字能反映一些问题。
我下面就是讲我们所有的一些企业,这么恶性的竞争情况下,生存还是毁灭是个问题。谁能生存谁能毁灭是个问题,希望能给大家触动。
去年只能找到三季度的报表,把这个名字都隐去了,ABCD不是下一页ABCD。A跟A不一样,都是按(当页)高低排的。我们过去一年税前利润经营的情况无法吸引税也加进去,都是大幅下降,甚至还有亏损的。真的利率并不高,而且这利润里可能还不是卖风机来的。
我们把整机制造毛利也单拎出来了。2022年上半年说23年上半年大幅下降,掉得很厉害,所有人都在掉,那这种毛利的百分之十几的毛利,你想你还有利润吗?那怎么办?所以我们今天在座的开发企业领导应该也不少是吧?真的你看看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你不能再去低价中标了,你再把我压死的增长谁,你就买不到东西了。
在直接材料成本上,统计了一下,差别真的挺大的,每千瓦从2000多到1000多。我就不知道各位企业你们的竞争力何在,有的人为什么能盈利?还有什么问题?他采购上有包装还是当我看到很多企业一个零部件七八家,人家有的企业能够出现可能就两三家。就采购成本还是你研发设计水平高,别的轮毂50吨,你45吨40吨就干下来了?但是你这么干下来是水平高还是更激进,还是更保守了。还有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往上游走,去自研去自己制造物件。这也有失败的案例,过去几年是吧?成功比赛失败了,这次来了你就能成功吗?
拨备金,这个差距也挺大的。这是按去年一年它的存量的就没出质保的这些机组的容量和它的还剩多少拨备金一个比率,有的是很大,有的很小。所以我想说的是当然货币性很大,说明它做好了御寒的过冬的准备是吧?能提供更好的保证。但是你们开发商企业招标的时候,你们看这个指标吗?你们招标的时候是不是能加一些条款?
(还有)三角债问题,全行业加起来,整机厂的应付就是欠零部件的,欠了500多亿。开发企业加起来欠了我们整机厂400多亿。如果能加快周转起来,对整机商成本来说是很大的减轻。
卖电站,刚才讲了整机企业还有利润,大部分是来卖电站的。2022年整机企业卖电站卖了30亿,利润85个亿,今年卖电站的占比上升了,还有个企业加起来卖电站加其他的收入比他的净利还高,大家听明白了吗?就说明整机这一块是亏的,所以说也许整机就应该去卖电站是吧?
前两天我就跟维斯塔斯说他卖的风机大部分运维都会给他,而且招标的时候他会把20年的运维费用也招出来,其实这就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开发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前些年我就很疑惑说塔筒也是风机的一部分,为什么要分开去招。这两年开始一块招了。我们希望说能不能长期运维。你们买风机时,也一次招了20年运维。从体制机制上一些改变控制风险。
来源:风芒能源